在當前大力倡導走節約型發展道路的社會發展大背景下,對木材的缺陷進行功能性改良,高效利用有限的珍貴硬闊葉材資源,充分拓展人工速生林等普通木材資源在實木地板等木制品領域的應用,已是擺在從事木材科學與技術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其中木材高溫熱處理工藝技術因其可以有效降低木材的吸濕性和內應力,提高其尺寸穩定性能,改善木材的耐腐性能[1],同時整個處理過程具有污染少且工藝較簡單的工藝特點,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生產企業的關注[2-5],其終端產品一經研究推出,立即受到喜歡木制品又具有很強環保意識的人士青睞[6],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到花園家具,門,窗及墻壁等室外建筑材料,以及室內家具,廚房家具,浴室裝飾,鑲板材料,地板等裝飾材料。
材色是反映木材表面視覺和心理感覺最為重要的特征,同時還是木材產品加工增值的重要影響因子。一般情況下,材色是決定木材產品給消費者第一印象好壞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產品生產與設計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7]。另外,相對其他的評價指標,材色評價對試材幾乎無破壞,較易實施。因此,筆者利用色度學的知識對不同試驗規模下高溫熱處理前后水曲柳木材材色發生的變化進行定量研究,并與市場上部分受歡迎的樹種的材色進行對比,以期為優化確定生產工藝方案,同時也為木材視覺環境學的研究和后續的涂飾以及裝潢設計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試驗材料和方法
1.1 試材來源和鋸解
試材取自浙江世友木業有限公司從東北邊境地區采購的俄羅斯產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KD板(即常規干燥)地板坯料,試材名義尺寸為: 930×130×21 (長×寬×厚 單位:mm)。試材選取原則: 同一整包,無腐朽、雙色、變色等缺陷,能代表整包坯料的材色。試材選好后,立即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央截取一塊寬約1.5 cm的含水率試驗片,余下的一半做對比材,另一半用以高溫熱處理工藝實驗。
1.2 試驗方法
從試材上鋸切下含水率試驗片后,立即一一對應記號,分別稱取含水率試驗片、待處理材、對比材的重量,然后用烘干法求得含水率試驗片的含水率,進而推算待處理材、對比材的絕干重,以備進行熱處理試驗以及性能測試前調濕時參考使用。記錄完畢后將試材分對比材、待處理材分別用塑料薄膜裹好,放在無陽光直射的通風陰涼處備用。
1.2.1 熱處理試驗
熱處理試驗過程是在由南京林業大學干燥技術研究所設計制造的小型實驗室用高溫干燥窯和生產型高溫熱處理窯內進行,熱處理設備及工藝過程介紹參見文獻二[2]。處理溫度依此為160℃(指熱處理時干球所達到的最高溫度)、185℃、220℃的三組工藝試驗在小型實驗室用高溫干燥窯進行,另外還在生產型高溫熱處理窯進行了185℃工藝驗證試驗。每組試驗的其他工藝參數相同:升溫速度10℃/h;保溫時間4h(指在最高溫度下保持時間);濕球溫度保持在99.5℃左右。每種工藝的試樣均為從待用的試材中隨機挑選,試樣數為3塊。
1.2.2 材色測量
試樣在經過高溫熱處理并冷卻出窯后,立即稱重,然后將其與對比材一同放入調溫調濕箱進行調濕平衡處理,使之與大氣環境相平衡。為了消除試材表面粗糙度不一對材色測定的影響[8],在調濕處理結束后,用砂光機比照地板生產工藝流程中砂光工藝要求,砂去試材約0.3mm厚的表層,然后立即用WSC-S測色色差計在試樣表面沿長度方向隨機選取5個點進行測量,每點2次,加權平均后作為試樣的材色測量值。
WSC-S測色色差計的主要技術參數:照明幾何條件為o/d(垂直入射/漫反射),光譜的總體響應等價于D65標準照明體及10°視場色匹配函數下的三刺激值X10Y10Z10,照射面為φ=20mm的圓。利用該儀器可以測得試樣材色的三刺激值X、Y、Z,以此為基礎,通過其內置的換算程序可以將材色數據換算成諸如CIE(1976)L*a*b*;Hunter(1948)Lab;CIE(1964)Y10x10y10;及CIE(1979)L*C*h等色空間所對應的參數,直接讀出。而在這些色空間中, L*a*b*色空間因其在三維色空間的各個坐標軸方向上均具有視感知覺的等距性,細分了明度指數和色品指數的極差等優點,為較小色差情況下的顏色測量、比較和討論帶來了條件 [8],已得到廣大使用者的認可,國家標準(GB11186-89)《漆膜顏色測量》中也規定采用這個色空間。因此,本文應用L*a*b*色空間理論分析高溫熱處理對木材材色的影響,同時利用NBS色差單位[9,10]表征熱處理前后木材材色的色差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熱處理對木材材色影響的目視觀察
熱處理后的試材材色變化情況見圖1[注:185℃(實)、185℃(生)分別表示小型實驗室用高溫干燥窯和生產型高溫熱處理窯工藝試驗的試材,下同],通過目視觀察,發現隨著熱處理溫度的升高,試材的明度朝著變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