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西南地區竹產品概述 湘西南是一個地域概念,就地理位置而言,它包括湖南邵陽地區,永州和懷化的部分地區。這一地區位于南嶺山脈、雪峰山脈與云貴高原余脈三大植物區系交會地帶,礦產資源較為富足,水資源豐富,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是湖南林業主產區。湘西南境內山川地理,秀麗天成,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屬丘陵大地形區,其特點為:地形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平地、平原各類地貌兼有,以丘陵、山地為主。湘西南地區屬綜合竹產區,竹資源豐富,主要分布的竹屬有剛竹屬、箭竹屬、箬竹屬、巴山木竹屬、慈竹屬、寒竹屬、赤竹屬等。主要竹種有毛竹、水竹、黃桿竹、金竹、桂竹、慈竹等。
在湘西南人們的生活中,竹在日常生活領域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竹產品種類豐盛繁多,形態綺麗多姿,內涵廣泛深厚,地域風格濃郁突出。湘西南地區的民俗竹產品目前仍在使用的有100余種,如炊具的簞、籩、簋、碗、箸、勺、盤、厄、蒸籠等;盛放物品的筐、籃、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幾、屏風、桌、櫥、柜;算具有算籌、算盤,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燈籠、燭炬;衛生用具有帚、熏籠;裝飾用具有竹簾、竹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竹手杖;賭博用具有竹籌、葬禮用具有竹棺材等,均是用竹材制成的。同時,湘西南地區交通相對閉塞,人們的生活條件業比較落后。在竹材的利用上,湘西南人們保留了很多傳統的工藝、思想和方法。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近距離的出行往往比遠距離的出行要多得多,若不是迫不得已的去購置一些生活必需品或是其他原因,他們很少出遠門。甚至筆者在與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交談時了解到,她所到過的最遠地方竟然是他們村子對面的山頭。由于環境的相對封閉,人們為了滿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每天進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棲的勞作。在這種為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勞作中,人們設計制作出很多實用精美的竹民俗家具。
2.湘西南民俗竹家具種類
我們常見的竹家具種類有竹凳、竹椅、竹桌、竹床、竹書架、竹花架等等,這些家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筆者在此不再一一介紹。除以上常見的竹家具以外,湘西南地區還存在很多民俗的,原生態的竹家具產品。作為從小生活在湘西南這片土地上的親歷者,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感情,可以清楚的體會到,這些原生態的、民生的竹家具對當地人們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根據當地人們共同的使用動作和湘西南竹家具的使用方式,以及人類行為學的相關原理,可以將湘西南民俗竹家具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2.1 “端”出來的民俗竹家具
所謂“端”,是指使用雙手平舉拿物。以“端”為操作方式的民俗竹家具,大多是湘西南人們根據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習慣和操作經驗而設計制作的。這類家具主要有團箕(俗稱)、竹篩、箽箕(俗稱)等。如圖1和圖2所示,是筆者在湘西南地區考察是所拍攝的幾組照片。圖1是團箕這種竹家具的擺放和使用情況,當然這只是團箕這種產品使用的一種方式。這類產品的直徑大約在55cm~65cm不等,在湘西南人們的生活中,耕地種菜是他們每天勞作的主要構成部分。勤勞的人們主要種植水稻作為他們的主要糧食。由于地理條件的惡劣,打米機打出的米總是存在不少的未脫皮的稻子,使用團箕就可以將稻谷和米進行很好的區分。同時由于團箕的面積較大,人們可以用它盛放物品,放在太陽底下晾曬生活用品。因此它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有的家庭使用比團箕更大的器具,俗稱箽箕,由于箽箕的體形較大,直徑大約在160cm~180cm,需要2~4人同時端其邊沿部分方能使用。團箕和箽箕的表面均編織有美麗對稱的花紋。這是多年來民間藝人們對傳統手工藝人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竹篩,俗稱灰篩。這個工具制作簡便,操作方便,是湘西南人們必備的家用工具,其主要用于水稻收取時的清潔工作。湘西南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水稻收割時,打谷機或者收割機會把大量的禾葉混合在水稻中一起收割回家。這種帶禾葉的水稻當地人們稱之為“毛毛谷”, 竹篩的作用便是把“毛毛谷”中的禾葉分離出來。當然竹篩的作用也只是初加工,隨后還要使用風車將秕谷分離出來,從而獲得質量較好的稻谷。
2.2 “挑”出來的民俗竹家具 挑指扁擔等兩頭掛著東西,用肩膀去擔。這在湘西南農村使用得最多得動作,因此與這一動作相對應得竹家具也有很多,如人們比較熟悉的籮筐、扁擔、篻箕、簸箕等。如圖3所示,左側為擺放在湘西南竹家具市場的篻箕產品,該產品為鏟狀器具,有大有小,外開口寬度為30cm ~40cm不等,長度為40cm ~60cm不等,深度在18cm ~25cm左右。這個產品與農村的鋤頭一樣,是每家必備的工具。每當農忙是,人們搬運肥料、種子、秧苗等必然要用到這一工具。圖4右側為籮筐,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竹家具,籮筐的種類很多,有粗篾的,也有細篾的,有純青篾的,也有黃篾的。但每種籮筐的大小基本上差不多,高度多為45cm ~55cm,一般而言,上口徑較大,與高度相差不大,但下口徑較小,在40cm以下,也有上下口徑保持一致的。籮筐是人們儲存物品,搬運物品的主要工具。據說其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直到現在它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并在湘西南人們的生活中還將書寫著重要的一頁。
2.3 “提”出來的民俗竹家具
提是指懸持,即懸空拎著物品。這類竹家具產品一般比較輕便,并且使用距離較近。俗話說“好手難提四兩”,這是人們對“提”這一動作使用經驗的總結。但由于手是人們工作過程中使用最為頻繁的工具,因此為手而設計制作的竹家具還是比較多的。如在人們生活中常用的竹籃、雞籠、鴨籠、竹籠、竹箱等。如圖4所示,這些產品的制作一般比較粗曠, 但很實用,是農村家具中的主要構成部分。雞鴨成群是湘西南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人們家中,雞籠鴨籠等竹家具是不可或缺的。由于雞鴨等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雞籠一般是擺在家里很少移動的,有固定的地方。而鴨子習慣生活在有水的環境中,鴨籠一般是被人們在居所與水源地搬運。而豬籠的使用一般是小豬出欄時,人們通過豬籠把小豬搬到縣城去賣。當然,除了這些竹家具之外,還有很多設計制作的相對精細的竹籃等。
2.4 “背”出來的民俗竹家具 “背”是指人用人用背部搬運東西。由于湘西南地區丘陵地帶的地形特征,使用背這一動作的竹家具種類較少,但使用頻率比較高。其中最典型的是背簍,俗稱竹簍。如圖5所示,背簍是用竹篾、編成的盛器,一般為圓桶形。湘西南地區的背簍主要是單肩挎。單肩挎的使用方式如左圖所示,背簍通過一根有較大厚度的竹篾來支撐。背簍主要用于搬運相關的農作物質或者各種蔬菜。根據不同用途,背簍規格、制作各異。用于生產的大而粗糙耐用,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精細。除了單肩背簍之外,在湘西南地區還有雙肩背簍,雙肩背簍有“洗衣背簍”、“娘背簍”、“高背簍”、“水背簍”和“柴背簍”等等,柴背簍用粗厚的青竹篾編織,形狀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墻";洗衣背簍選料精細,用水竹破成細篾精心編織,上大下小,簍口用斑竹和青竹鑲邊,表示陰陽交合。
除了以上竹家具種類以外,還有以“扛”,“躺”等使用動作的民俗竹家。這類家具有用于躺的竹床,竹席,以及用于晾曬稻谷的晾席。這些竹家具的與前面提到的幾種竹家具相對較少,因此筆者在這里不在一一述說。根據前面提到的各種竹家具之外,筆者接下來對湘西南竹家具的制作工藝進行一定的介紹。
3.湘西南民俗竹家具的造型工藝
正如俗語所云,“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隨。”伴隨著人類的發展,竹家具的使用已經有幾千年,其存在有著很深的歷史、文化根源,竹在湘西南人們的生活中擁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在用竹子編箕填石攔河,編制各種器具等。湘西南民俗竹質家具具有柔韌性好、透氣性強、質感自然、手感清爽、舒適別致等特點。其外觀典雅平實、美觀大方、貼近自然、制作方便,具有很高的審美性,帶給人一種質樸古典的感覺,可以營造一種悠閑舒暢寧靜的怡然情調。竹材既有的密度高、韌性好、強度大的優異特性;又有天然紋理,樸素、高雅給人以回歸大自然之享受。竹家具的制作工藝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已經在我國廣大地域形成各不相同的特色,湘西南地區也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生產生活方式獨特性,形成了其編織制作上的特色。這些竹家具的造型工藝特色與湘西南人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本土性、地方性。
竹材的加工工藝主要指竹材料的物理加工,我們可以將之分為竹篾的“分解”和竹的“結合”兩個過程。“分解”就是指根據材料特性或使用目的的不同,把原來的整體的材料分割成較小的材料,以供更方面的利用。 竹材的分解俗稱“破篾”,如圖6左所示,由于竹纖維具有強烈的方向性,所以,不同方向的分解方式可以產生不同性能結構完全不同的材料。順著竹纖維的方向進行分解,竹材會具有很強的可割裂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劈竹蔑,所得的產物竹蔑具有很強的柔韌性,可以用來進行彎曲、編織等更進一步的加工;垂直于竹纖維方向的分解,則保留了竹材原有的強度和剛度。設計在線
竹篾的“結合”是其“分解”的逆過程,把原來較小的幾個材料單元用一定的方式拼接,組合成一個新的整體以滿足功能需要。我們對竹材的物理加工,也是分解和結合的過程。竹材的結合俗稱竹編,在竹家具的骨架上,用竹蔑等編織而成的面層。編織的花樣很多,如十字花編、人字花編、井字花編、菱形花編等。因為竹纖維的同向性,使原竹很容易沿著纖維的方向開裂,這樣,原本在木材上可以應用的一些結合方式,如卯接、華接都難以實現。在傳統方式中,使用的較多的方法是利用其本身的柔韌性而進行插接、捆綁等方式。湘西南傳統的竹家具產品大多采用這種方法。如今,隨著人們對材料的再思考和設計的興起,已經超越了對單一材料的使用范圍,利用其他材料與竹材配合的結合方式也開始屢見不鮮,比如一些容易磨損或老化的節點可以采用金屬等更為堅固的材料而制成。
竹材裝飾工藝的特征,主要體現在表面光滑,質輕柔性,色澤自然柔和,紋理清晰美觀,外形修直挺拔,品質不剛不柔,在人們心目中是美好的象征。湘西南地區的竹家具的編織方式,采取的是提花編織原理和多種不同的挑、壓、破、拼等編織絕技。如圖7左所示,一根根竹篾在藝人手中活靈活現的翻動,抽取薄如蟬翼、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絲,采用多種不同的挑、壓、破、拼等編織絕技,運用提花編織的原理,通過虛實和明暗的變化,以及不同顏色竹篾圖底關系的互相轉換,共生共存,與生活中寓意吉祥的圖畫奇妙結合,成為一件經典的藝術品。就主編工藝的形式而言,是以簡約的結構和材料包含復雜組合的有序整體。竹家具這種編織工藝所產生表現出來的互生互存的圖底關系,不僅可將主題與背景相互交融成為一個共同體,也會使主產品整體構造具有包容性與雙重性的合作關系。也使竹編在簡潔的構圖中給人視覺的沖擊,讓人在使用中獲得新的思維和趣味。
竹材本身的裝飾色彩主要有竹綠、竹黃和竹的碳化三類色。[1]竹綠色能給人以寧靜安詳的感覺,使人聯想到春天青春和希望;竹黃色能給人以溫暖愉悅提神豐收的感覺,使人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和向往光明。竹材獨具的質感,可以加強某些情調氛圍,通過竹材質感處理制作的竹材家具,可以凸顯蒼勁古樸或柔媚風雅的自然風格。竹綠和竹黃在湘西南的竹家具中使用甚為廣泛,二者相互穿插,融為一體。竹炭是竹材在高溫、缺氧(或限制性的通入氧氣)的條件下,使竹材受熱分解而得到的固體物質。竹炭從里到外全身發黑,它卻是人類的健康衛士,遇到空氣,它能吸收空氣中的各種有害氣體;使室內空氣得以凈化而變得清新;在水里它可以吸收水中有害物質而使普通水成為優質飲用水;它還可以幫助人們去病、防病,增強體質。www.dolcn.com
4.結語
湘西南民俗竹家具產品是湘西南人們幾千年以來生產生活的結晶,是對傳統技藝和智慧的傳承和發展。湘西南民俗竹家具是圍繞著實用原則而設計制作的,它以人們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具有柔韌性好、透氣性強、質感自然、手感清爽、使用舒適別致等特點。這些產品大多外觀粗曠平實、美觀大方、貼近自然、制作方便,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帶給人一種質樸古典的感覺,可以營造一種悠閑舒暢寧靜的怡然情調。
湘西南竹家具的造型工藝特色與湘西南人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本土性、地方性。這些產品是生活的產物,是生活在對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進行設計。設計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需要我們對人群中使用最頻繁的產品進行分析研究。湘西南獨特的地域語境為竹家具的傳承繁盛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其造型規律,思想和方法將給我們今天的設計提供廣泛的學習資源。